
青岛灵山岛学校张丽老师采访笔记:面朝大海,静待花开
6月17日,8时,灵山岛学校小学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张丽伴着孩子们的早读声走进6年级的教室。大液晶屏、投影仪、音箱、空调,一应俱全,全班只有8个孩子,一水儿的古铜色皮肤——电教化、小班额、丰富的户外活动,再加上张丽,这位英语专业本科且考取了专业八级证书的学校负责人兼任课教师,这些恐怕都是大城市家长们眼中优质校的必备要素。
张丽全程英语授课,她提出的绝大多数问题得到孩子们积极回应,一律英语作答。只有一个问题,孩子们卡壳了。
“Jasmine Flower,这首歌哪位同学能给大家唱一下?”
……
“一句也可以。”
张丽一连叫起三位同学,三个孩子怯怯地每人唱了一句……
“今年西海岸新区教体局给我们招录了一位专职音乐教师,暑假期间就来报到了。”张丽说。
不太会唱歌的孩子们几乎人人画得一手好画,就画在从海边捡来的鹅卵石上。
学校的美术教室有个美丽的名字“石头花开创作室”,摆满了孩子们的作品——调皮的鱼、眨眼的花、欢笑的萝卜、七彩的大树,画得最多的,还是他们会发光的学校。孩子们驰骋梦想,鹅卵石绽放快乐。
6月19日,10时,灵山岛学校食堂
食堂门口,两名厨师正在给孩子们分发牛奶,每人一袋。牛奶是厨师们热过的,不凉不烫。
“9月开学学生一下子少了十来个,饭和菜都得少做点了。”负责总务的肖老师跟厨师说。小学部6年级的孩子全部被西海岸新区的致远中学录取,没有新生补充,新学年灵山岛小学全校学生还剩39名。
生源不足、师资薄弱,这是横亘在张丽打造“全国知名海岛品牌学校”梦想之路上的两块巨石。
“再难也不能放弃梦想。”
4年前,刚参加完教师资格考试的张丽全家到灵山岛观光,岛上几个孩子围着她问这问那,求知的眼神瞬间俘获了她的心。不久,成绩出来了,全区第二。这意味着她可以在区内任意挑选学校。
“就去灵山岛!”
这个决定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出的:娘家在西海岸新区,条件不错;自己家在青岛市区有公寓;孩子就读于令人羡慕的机关幼儿园……她为什么要到一个蚊子叮一口痒三年、隔一天凌晨5点去排队打一桶水用两天、连洗澡都是奢侈的海岛去吃苦?
“就是那几个孩子的眼神!”张丽说,“这个眼神我爱人也看到了,所以全家只有他坚定地支持我。”
对强者来说,困难从来都是意志的磨刀石。上岛四年多,张丽只哭过两回。一次是离家时女儿的一声“妈妈别走”让她泪如雨下,后来她索性带着孩子一起上岛。另一次是娘俩在岛上一起发高烧,同事到村医家里买来一瓶不知过期多久的莱阳梨糖浆,她抱着孩子痛哭失声。
强者眼里看到的永远是光明。岛上建起了社区医疗中心;岛上的渔家宴民居旅游项目从无到有,开办了190多家;学校的硬件设施一天天好起来;留学美国的学生慕名前来支教……
“有孩子就要有教育。教育兴,海岛兴;海岛强,教育强。”信念的种子,在张丽心里萌发,根越扎越深。
6月24日,9时05分,灵山岛学校小广场
“全体肃立!唱国歌,升国旗。”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在海岛上空回响。
“礼毕。请张校长讲话。”
张丽理了理头发,精神饱满地站在全体师生面前,丝毫看不出她刚刚艰难地给孩子们上了一节课。
就在今天早上,张丽的身体又出现了状况,说不了两句话就气喘吁吁。下课铃响起时,张丽已经大汗淋漓……
“同学们,毕业意味着你们要离开母校了,像雄鹰一样,即将展翅高飞……”张丽看了看毕业生,有些哽咽。
“你们要永远记住这个叫灵山岛的地方,这里孕育了你们的成长,寄托着老师的梦想,这里有山有海,有诗和远方,有你们的童年、母校和故乡……”
孩子们一拥而上,哭着把写满祝愿的纸条塞到张丽手里。“同学们,不哭。我们一定还会再见,老师永远都牵挂你们。”张丽泪流满面,和家长、孩子们紧紧地、久久地拥抱在一起……
此刻,海风习习,红旗猎猎,蓝天如洗。
9月5日,6时,张丽的朋友圈
学校放假了,张丽住院了。张丽是躺着入院,在医院里躺了22天,又躺着出院的。
出院时医生严厉地告诉她:“从现在到孩子出生,你只能躺着!”
可是,一出院,张丽又上岛了。张丽的朋友发来一张她躺在电瓶车上的照片,附言是“她就这样一路躺着,察看了学校暑期维修改造施工情况,开了家长会,安排了暑期兴趣班的活动。”
9月5日6时整,张丽更新了她的朋友圈——
2019年9月5日,顺利产下一个男孩,母子平安!感谢大家关心!
照片上的孩子眉目疏朗,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
新华社青岛9月9日电 题:面朝大海,静待花开——青岛灵山岛学校张丽老师采访笔记
新华社记者孙闻、李紫恒
上篇 | 青海新组建的首个生态环境律师服务团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