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灵山岛学校张丽老师采访笔记:面朝大海,静待花开
6月16日,14时30分,灵山岛学校
灵山岛学校是一所9年一贯制全日制学校。两幢两层半的主楼,前楼是小学部、后楼是幼儿园和初中部,大门口的平房是传达室和食堂。
“这是我们的无敌海景操场。”走进学校张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
海天一色、清风拂面、涛声阵阵、鸥鸣啁啾……站在操场任何一个角落,抬眼便是一片蔚蓝。全塑胶运动场、玻璃钢篮板、人造草坪5人制足球场、标准尺寸乒乓球桌……这样的海景操场绝对称得上“无敌”。
“可惜我们的体育老师调到岛外工作了,体育课由一位英语老师代教,全校不分年级一起上。”张丽一句话把记者拉回了现实——这是一所只有10名在编教师和2名代课教师的海岛学校。
张丽带记者到会议室小坐。会议桌上摆着几只钢舌鼓。杨焱喜拿起鼓槌熟练地演奏了一曲《沧海一声笑》。
“这是妈妈给我们排练的六一节目。”
“为什么选这个曲子?”
“你看。”杨焱喜揪起了T恤衫上的校徽,上面印着八个字“海天一览、气养浩然”。
6月16日,20时30分,灵山岛学校教师宿舍
海岛的夜来得特别早,晚上8点一过已是漆黑一片。灵山岛学校的教师集中居住在一个叫沙嘴子的自然村,距离学校步行20分钟路程。对岸是青岛西海岸新区,霓虹闪烁处,沿海的建筑群被勾勒成一条绚丽的风景线,小岛和繁华就隔着一汪海水。
顺着小卖部大姐指引,记者敲开了张丽的门。一张双人床占去这间平房一大半的空间,床脚顶着一张单人课桌和一张双屉桌——抽屉不知哪里去了,三合板桌面受潮胀裂成一层一层,又被磨出了包浆。靠墙立着两个老式木制书架。所有木制家具上都长着霉斑。屋里一共有4件电器——顶灯、台灯、空调和张丽带来的一台笔记本电脑。笔记本电脑正播放着胎教音乐。
“条件比我刚来时好多了,”张丽说,“空调是去年装的,主要是解决冬天取暖问题。”
“嗯。吹出来的都是凉风,还不如不开。”一旁的杨焱喜插话了。
“电压跟不上,确实不太暖和。主要还是靠电热毯。睡着了就好了。”
“嗯。脸冷!一大早就冻醒了。”杨焱喜又插话了。
“你是不是不喜欢这里啊?”记者问杨焱喜。
“那倒不是。”
“今天要不是承诺给她买根冰糕,她还不跟我去大陆呢。”张丽说。
“在岛上还有什么想吃吃不到的东西?”
“披萨!”杨焱喜脱口而出,随后打了个甜美的哈欠。
见孩子困了,记者起身告辞。出门时记者想随手把防盗门带上,却发现门是坏的,合页脱落,门斜靠在墙上。
“刚装上没两天就让大风刮坏了。”张丽说。
“这儿为什么要立一盏灯?”
“院里没路灯,装上它方便学生和家长来找我。”
“嗯。还招蚊子。”杨焱喜又插话了。
上篇 | 青海新组建的首个生态环境律师服务团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