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农银行

从“干旱”到“暖湿”西北地区如何应对

西安在线 | www.cnxaol.com | 2019-11-15 09:54:51

从“干旱”到“暖湿”,对西北地区来说,会有什么影响?

其实,变暖变湿是一把“双刃剑”,降水增加的同时,冰川加速消融、极端降水增多,也会埋下一些隐患。如何科学应对这一趋势?专家认为,一方面要抓住气候机遇,通过人为努力让西北更美丽;一方面也要未雨绸缪,加强对潜在风险的防控。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诗人贺敬之在《回延安》中写下的诗句,现在变成了现实——截至去年,陕西延安的植被覆盖度由1999年的46%提高到81.3%,曾经沟壑纵横、荒山秃岭的黄土高原,绿色在不断增多。

这背后,既有人努力,也有天帮忙——近30年来,西北不少地区呈现气温上升、降水量和河流径流量增加的趋势。多位专家认为,这一趋势产生的影响利弊皆有,应抓住时机,在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强西北地区的国土绿化、植被恢复等生态环境建设。长期来看,气候变暖造成冰川加速消融、河流径流量增加,这是不可持续的,要尽早谋划水安全长期战略。

气候变暖雨水增多,有利也有弊

“西北地区气温持续上升、降水增加,带来了多方面的有利影响。”甘肃省气象局总工程师张强说,“区域气候条件有所改善,气候舒适度有所提升;水资源总量有所增加,水循环机制有所改善,径流量和湖泊面积有所增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向好发展,一些脆弱敏感区域的生态退化趋势受到一定遏制;农作物适宜种植面积有所扩展,农业气候资源有所优化。”

施雅风院士等专家曾建议:要利用西北地区气候转型趋势,加大种草绿化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近些年来,西北地区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自1999年起,延安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截至去年底,延安退耕还林近1100万亩,入黄河泥沙比20年前降低88%,水土流失面积降低23%。

不过,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也不容忽视。“不利的影响包括干旱区河流洪水期提前,改变了河川水文情势,冰川溃坝洪水导致的灾害增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姜彤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中心主任张太西表示:“近年来,新疆地区降水日数并未显著增多,降水量增多很大程度是因为单场降水变得更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降水概率加大,造成一些气象灾害。”

张强说:“随着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天气的无常性、突发性增强,气象灾害有所加剧;降水更集中,一些地方的暴雨日数和无雨日数均增加了;气候变暖还使高山地区冰川和积雪快速融化,造成固体水资源锐减,地表径流的稳定性降低。”

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让西北更美丽

气候资源是自然资源重要组成部分,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生态环境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起着极其重要作用。多位专家建议,要继续抓住气候有所改善的历史机遇,不懈奋斗,努力建设美丽大西北。

“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有20年,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人为保护作用,是很多地方变绿的主要原因。新疆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工程投资超过100亿元,对于塔里木河的河流健康和生态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应继续坚持。”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中心副主任魏科表示。

“应抓住气候机遇,加快气候适宜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在降水趋势增加期形成区域生态和气候良性耦合的自然环境系统。”张强建议,顺应气候变化新趋势,及时确定新的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主动调整农业产业布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西北地区植树造林,还是要利用本地种,尽量减少人工干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说,“最近几年,我在陕甘交界的子午岭区域、山西临汾地区等黄土高原地区考察,发现植被明显变好,很多变化是人努力、天帮忙的结果,自然恢复发挥的作用更重要。人类不砍伐、不放牧、不打柴,各种植物就能充分利用天然降水自然生长。植被越好,水土保持的功能越明显,涵养水源的能力也发挥出来。”

“西北地区属于我国极端干旱区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和生态压力将持续存在,不可盲目乐观。发展节水技术、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是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魏科强调。

1 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人民日报 [编辑:西安在线]
更多资讯 相关 | 气候
下篇 | “黄河源头第一县”曲麻莱:生态畜牧合作社让牧民“鼓了腰包”
上篇 | 西安财经大学把扶贫收获带进思政课堂
西安在线网友评论
网站介绍 | 服务协议 | 营销推广 | 本网招聘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西安在线 WWW.CNXAOL.COM
Copyright© 2016-2024 CNXAO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