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域天路上的坚守与奉献 走近昆仑山下养路工
天刚蒙蒙亮,在昆仑山腹地楚玛尔河车站附近,一阵阵雄浑有力的吼声混杂着机器声,此起彼伏。青藏铁路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养护车间副主任于本蕃和工友正趁着早晨没有列车经过的“天窗点”,加紧作业。
“养路工的首要任务是严密监测温度、湿度及其他气象因素变化对冻土路段的影响,发现钢轨不平整的路段,要及时抢修。”顶着8级狂风,于本蕃嚅动着乌黑发紫的嘴唇,喘着粗气说。
冬天,列车驶过时会挤压冻土路段,钢轨很容易变得不平整。为让列车平稳运行,于本蕃和同事先用弦绳测量钢轨两侧高差,接着用扳手撬开固定钢轨的螺丝,再用重达50斤的起道器将钢轨连带枕木抬起,在下面来回放置冻害垫板,直到钢轨平整。
“别看我们用的工具笨重,可干的是精细活,轨距误差要以毫米计。”每走50米,于本蕃就要弯下身子,趴在零下20摄氏度的钢轨上检查轨道。没过多久,于本蕃的帽子上、睫毛上都挂了霜,说起话来牙齿打战。
这里地处昆仑山脚下,与玉珠峰相望,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空气中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45%,年平均气温在零下5摄氏度,6级以上的大风要刮半年。当地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四季穿棉袄”。
于本蕃说,2006年刚上山时,他和同事曾试着用脸盆种过蔬菜和绿植,但都活不到三天。
由于长年在高寒地区生活,很多人脸色发黄,指甲发青,嘴唇发紫,患有关节炎、肺动脉高压等高原病,但他们只要上线作业,就有使不完的力。风大,沟通全靠吼,一天下来,多半人嗓子哑了;太冷,手指冻僵了,就反复搓,有的甚至把手套都挫裂了,手心里都磨出了血……他们说:“艰苦不怕吃苦”。
来源:新华网 作者:魏玉坤 王浡 [编辑:西安在线]
-
宝鸡供电段凤州供电车间秦岭北麓铁路隧道的“堵漏人”
-
“95后”铁路夫妻:“小家”常年流动在甘宁两省区铁道线上
-
世界高海拔第一长隧道的守护者:继承守护是我的使命
-
甘肃敦煌:听说有人在茫茫戈壁上找到了“世外桃源”?
-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绿电通道上的“空中飞人”
-
银川河东国际机场“逐鸟人”:黑脸蛋是我们的“标配”
-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高原“送电人”的节日坚守
-
海西州天峻县柴达木盆地“在线”不打烊的“90后”气象台长
上篇 | 青海残联促就业 心智障碍者组成洗车行生意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