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农银行

兰州大学:做好为国育才大文章

西安在线 | www.cnxaol.com | 2019-09-10 23:21:45

涵养精神高地,厚植成才土壤

在普通人看来,无论从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经济条件,兰州大学的办学环境是艰苦的。而在兰大人看来,这是一份难得的宝藏,塑造了兰大人独有的精神气质。

自从进入兰大,田文寿就对“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深有感触。“每个人都没有怨天尤人,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学习中,校园里有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他说。

与此同时,“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也熔铸在每一个兰大人的精神内核里。在兰大人看来,一流的大学,是一种多元的综合,是能将自己的特色与自然禀赋、社会需求、国家目标紧密结合,贡献一份力量。

作为西部重要工业基地,多少年来,兰大所处的兰州市深受大气污染之害。上世纪90年代中,开始从事大气研究的田文寿一班人将研究的目标锁定兰州的大气污染防治。1995年冬天,兰州大气污染十分严重,田文寿师生3人驻扎海拔两千多米的皋兰山顶,看着罩在兰州上空的“黑盖子”,开展大气气溶胶观测项目。

“背着一麻袋白菜、萝卜和一只羊就上山了,整整一个月,吃住都在山上。”寒冬时节在野外工作,艰苦的生活条件没有浇灭大伙儿的科研热情,一想到从事的研究很有意义,大家倍感荣幸、全身心投入。“每隔1小时记录一次的数据,24小时从不间断”。

在兰大的发展历程中,这样的精神在赓续相传。“上高原、进沙漠、走戈壁,西北地区多样的野外生态观察站都有我们的足迹。”邓建明记得,从上研究生开始,自己的脚步就踏遍了西北大地,从此没有中断。

厚实的风土、朴实的学风、求实的精神,人文和科学在兰大荟萃,令兰大和这片黄土地相互滋养,共生共荣。“不问东西、不怕吃苦,即便选择一个比较难的、暂时出不了彩的领域,也能坚韧不拔、持之以恒。”成长在上海,就学工作在北京大学等名校,来到兰大一年多,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在仔细品味着不一样的兰大,也逐渐发现着兰大人身上的特质。

做足西部文章,收获育人果实

在兰大,人文和科学相融相生,成就了中国西部高等教育一片绿洲。发挥自己的特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基础前沿研究领域,把文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成了一代代兰大人勠力同心,共同续写的答卷。

邓建明致力于西部地区干旱荒漠生态系统研究,多少年来,他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跑,根、茎、叶一项项取样,对荒漠灌木群落以及草本作物中个体的异速生长指数,及代谢速率异速指数对环境变化和竞争强度的响应机制有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

田文寿所在的大气学院围绕“美丽中国”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开展激光雷达网站点的选址调研,计划在2020年底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置约10个野外观测台站,建成观测网络,发展“一带一路”天气气候灾害的预报预警系统。

罗洪刚挂帅的物理学院,则相继加入国家大科学工程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国际合作组;参加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参与国防建设隐身材料的研发;计划参与“大型中微子望远镜”项目……

除此之外,兰大不少学院还聚焦青藏高原科考、甘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绿色生态产业等发展战略和需求,积极对接政府、企业,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在一个个艰巨科学研究任务中,越来越多扎根兰大的科研工作者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收获着个人的成长。

“新时代赋予了大学新的使命和任务,大学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源源不断地输出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怀、有眼光的人才,就是一所好大学。”严纯华说,新时代,兰大人要传承和发扬好兰大精神,立志对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马富春 见习记者 王豪 来源:中国青年报

1 2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马富春 [编辑:西安在线]
更多资讯 相关 | 兰州大学
下篇 | 专家:西北正出现变暖变湿新趋势
上篇 | 青岛灵山岛学校张丽老师采访笔记:面朝大海,静待花开
西安在线网友评论
网站介绍 | 服务协议 | 营销推广 | 本网招聘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西安在线 WWW.CNXAOL.COM
Copyright© 2016-2024 CNXAO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