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聚焦:庄稼地里也能“长文化”
我的自传体小说出版了,书名叫《出路》。
20岁前的我,生活在宁夏西海固一个没有“出路”的地方。村子四周,除了山,还是山。一个驴背上的辍学女娃眼里的世界,不是张家的鸡刨了李家的粪,就是李家的牛踩了张家的埂。
2000年,政府组织移民搬迁,我家迁到了红寺堡。从那时候开始,眼里的世界天天都在发生变化。没几年,这里已满是紫色、黄色、红色,那是我们建起的酿酒葡萄、黄花菜和枸杞基地……
这样多彩的新生活,把它记录下来该多好啊。在种地打工间歇,我开始用手机写这些变化。
家里人不理解。我妈说:“你一个农村女人,一天到晚捣鼓手机,能顶饭吃?”丈夫也不支持,说我是浪费时间。
但我还是坚持写。不停地写。几年下来,摁坏了十几部手机。
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庄稼地里也能“长文化”——这些年,我出了六本书。2018年,我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从黄土地走进人民大会堂。
记者朋友称呼我是“拇指作家”,我喜欢这个称呼。
2018年5月,我参与筹办镇上的首届农民阅读节。第一个环节是农民朗诵比赛,尴尬的是,通知发出去,十万人的乡镇,报名的没几个。反复去动员,才来了29个人。一打问,一些姐妹们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全,更甭说参加什么朗诵比赛了。
于是,我就在村里成立“泥土书香读书社”,教大家读书识字。大人娃娃比着学。几年下来,连基础最差的,也能完整地读一本书了。
如今,农闲之余,朗读一段文章,背诵几行诗,成了村里的时兴事儿。
(本报记者王建宏采访整理)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建宏 [编辑:西安在线]
-
重庆市长寿区五堡村枇杷“断货女王”王晓蓉的甜蜜人生
-
睢宁县金城街道金桥社区盘活闲置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百姓致富
-
钟真:完善联农带农机制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
邳州市探索“小田并大田” 乡村振兴增添“活水源泉”
-
国网西藏电力“满格电力”助力山南勒乡茶产业发展
-
武汉黄陂区木兰乡雨霖村:“空心村”变身“网红村”
-
铜川香菇小镇:一朵“小伞”兴乡村,万朵“小伞”出国门
-
甘南州卓尼县:昔日农牧村庄摇身一变成藏家驿站
上篇 | 甘南青少年公益研学“开眼界”:让课本知识“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