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创新驱动谋布局 围绕短板聚合力
延长石油:“磨刀石”上建成绿色大油田
在延长石油靖边采油厂一处井场,几块从2000米以下地层采集上来的岩芯样本,让人惊奇,如河流一样的地下石油,竟然藏在这致密坚硬的岩层中。
延长石油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为典型的特低渗、超低渗油田,其中多数是已经开发了100多年的致密油层,被喻为“磨刀石”,开采难度堪称世界之最。如何攻破这一难题,给百年油田带来新生,成为企业接续发展面临的历史性挑战。
为确保原油长期稳产高产,延长石油科研团队突破原有认识禁区,按照“延长下面找延长”的勘探思路,不断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本区域油田勘探开发的技术体系。2014年,延长石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下组合找油突破的勘探理论与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标志着陕西省在深层石油勘探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17年,“延长油区千万吨大油田持续上产稳产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实现“特低渗”“低品位”边际油田的高效开发提供了重要支撑。
日趋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是延长石油、行业内唯一的百年国企生生不息的原动力。目前,延长石油集团拥有6个科研设计机构、24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3个中试基地,设有陕西省1号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立了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和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并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多家高校院所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与清华大学、西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了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
依托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延长石油连续多年新增石油地质储量过亿吨,在油田开发新油井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单井产量却稳步提高。2007年,延长石油跨入国家千万吨级大油田行列,已连续12年保持千万吨以上稳产规模,为陕西建成全国第一油气大省提供了重要支撑。其陆相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也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我国第一个页岩气建产区和首个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
与此同时,延长石油加快推进炼油化工向高端化、效益最大化转变,形成炼油加工能力1740万吨、航煤50万吨、聚烯烃220万吨、煤制油110万吨、醋酸30万吨、乙醇10万吨等优质高效产能,不仅实现对资源的“吃干榨净”,也使陕西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步入了价值上升的绿色通道。
按照陕西省“三个转化”要求,延长石油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开启了煤油气资源高效开发、综合利用和深度转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4年7月,陕西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的能源化工项目——延长石油靖边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项目一次性试车成功,成为陕西首个聚烯烃产量突破百万吨的单体能化项目。在该项目所在地,数平方公里的园区内没有一个排污口,废水被“喝”干用尽,废渣同样被变废为宝。园区内配套建设了多套烟气脱硫、灰水处理及污泥干化装置,实现资源绿色清洁转化和污水零排放。2017年,该项目荣获中国石化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2019年4月3日,随着一块块合格的乙丙橡胶产品走下流水线,总投资216亿元、历时3年多建设的延长石油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所有装置打通全流程并产出合格产品。该项目是延长石油推进煤油气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深度转化的又一里程碑,其达产达效后将大幅扩大陕西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规模,助推能源化工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宝钛集团研制的大型钛材设备。 (资料图片)
宝鸡:秦岭脚下铸“精工”
1966年2月,北京滴水成冰。在一家招待所里,“铁人”王进喜用浓重的西北口音郑重嘱托宝鸡石油机械厂29岁的技术员李鹤林:“石油机械产品必须大幅减轻重量,比如我们现在用的吊环、吊卡等还都是外国货,你赶紧造出我们自己的东西,把那些傻大笨粗的洋玩意儿赶下钻台!”
“铁人”的嘱托,正是国家大规模“三线建设”时期,陕西宝鸡建设新型工业城市的初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秦岭脚下,宝鸡人肩负重托,在装备制造业趟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直至“装备中国,走向世界”的道路。
1964年,按照中央“调整沿海工业,支援内地建设”的思路,短短几年间,27家大中型制造企业“西迁”宝鸡。李鹤林就是在这一阶段使用新钢种研制出负荷150吨的石油机械新吊环,每副自重仅98公斤,而同类苏式吊环重达296公斤,美式吊环也有108公斤。
至上世纪70年代,宝鸡初步建成了包括电力、冶金、机械、核能、航空、兵工等门类齐全的战略后方基地。此后,伴随改革开放的大潮,宝鸡的装备制造业再次发力。从世界上品种最全的磨齿机,到世界最大的陆上钻机研发基地,再到全国第一个螺旋埋弧焊管企业……宝鸡装备制造业迈出了从“制”到“质”的关键一步。
“质量”有多重要?中铁高铁电气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老职工娄全成记忆中最深的场景,就是车间里悬挂的一面质量奖金发放“小黑板”。
上世纪90年代初,娄全成所在的铸造车间上马了“精铸”工艺,生产出的第一批铜铸件合格率仅有30%。此后,车间里出现了一面小黑板,清晰写明每个工人制造产品的合格率和奖金数额。第一名当月奖金1700余元,最后一名奖金只有50元。
“质量第一”这句被市场经济一再印证的真理,不但给工人上了一课,也铭刻在了宝鸡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史上。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宝鸡装备制造业凭借对一个“质”字的坚守,共创造出近百个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称号,名扬全国。中铁宝桥的高铁道岔,让中国高铁创造了“硬币不倒”的奇迹;宝钛集团的4500米深潜器载人球壳,打破了欧美对深海探索的技术垄断。高性能石油钻机远销欧洲,纺织棉布漂洋过海到达澳大利亚,钛密封环“坐上”飞机飞往美国,煤矿防爆泵直发非洲,高品质砖机乘坐“长安号”抵达中西亚……如今,宝鸡装备制造企业的国际贸易“朋友圈”已遍及五大洲,与15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
“装备中国,走向世界”既是宝鸡装备制造业的担当情怀,也让这座城市的发展格局更加开放外向。今年2月1日,中欧国际货运宝鸡专列正式首发,运载近亿元石油钻机设备的列车一路向西,最终抵达俄罗斯的雅戈尔站。专列上运送的钻机是宝鸡石油机械公司为俄罗斯企业量身打造的7000米深井低温轮轨移运钻机,可在低温环境下丛式井作业,钻机的使用环境温度为45摄氏度至零下45摄氏度,储存环境温度最低达到零下60摄氏度。
“老字号”国企宝鸡石油钢管公司,为满足西气东输二线、三线,陕京四线、中俄东线等项目对输送管高钢级、大壁厚、大口径的迫切需求,加快产研融合步伐,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 2014年起开始试制Φ1219×22mm输送管产品,开展X80M、Φ1219×22/18.4“二保焊”工艺研究等,成功研发的相关螺旋焊管,将国内大口径、厚壁螺旋焊管的装备制造水平推进到国际尖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自主生产连续油管的国家。
目前,宝鸡装备制造业已涵盖金属制品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多个行业,年工业增加值已破“千亿”大关。(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毅)
上篇 | 媒体评论:时间是治愈年轻人“伪精致”的一味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