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慧娟:用手机敲出百万字作品的“拇指作家”
但她有自己的想法。“过去西北农村女人社会地位不高,有些人习惯了顺应命运,不会抗争。我不希望自己变成黄风中的一粒沙,风一吹就没。文字至少能记录周围人群的生活状态,是有意义的。”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马慧娟的文字,成为她的铁杆粉丝。2014年,一位湖南网友发现马慧娟竟然因舍不得手机流量而不敢写长文,开始自费为她买流量,鼓励她多写、尝试长篇,让她既惭愧又感动。
“在这样的激励下,我那一年写了十几万字的文章。”马慧娟这样回忆自己的创作爆发。
2014年年底,经粉丝帮忙投稿,她的四篇文章发表在《黄河文学》上,这是马慧娟第一次投稿成功。此后她一直高产,今年4月第二本书《希望长在泥土里》出版,读者群体越来越大。
虽然生活比较贫苦,但马慧娟笔下的农村并非苦大仇深,对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占大量篇幅,包括家庭琐事、民风民俗和移民故事等,朴实、简单、风趣的文笔感动了很多人,回族女人则是她的最主要创作对象。
“一说西海固就有人想到苦难文学,但我想展现的不是苦难。我周围姐妹们的优点是不畏艰难、知足常乐、积极向上。我们不该回避贫穷困苦,但更应看到大家努力生活的样子。”她说。
这些年来,随着网络传播和交通便利化的发展,马慧娟明显感觉到西北农村女性开始经历精神上的觉醒,给自己找思想上的出路。
“如果说‘60后’‘70后’甚至‘80后’相对来说更受到长期男尊女卑观念的束缚,‘90后’的观念已经明显转变,她们更追求平等权利和个性表达。”她说。
社会上有段时间盛行读书无用论。但马慧娟在受邀给当地妇女和孩子讲课时,始终强调读书写作的重要性,鼓励她们热爱学习、追求梦想。“我想让这些孩子这么想——如果连马慧娟都可以,那我为什么不可以呢?”
时代的巨变也带给她一些困惑。因为创作对象变化太快,她有时候觉得文章越来越难写了。比如,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留在农村,女孩嫁人都先问对象在城里买房没,这半年多来,她一直在思考农村的落点在哪里。
“我还没有找到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会继续写下去。不写作的话,我可能什么都不是。”她说。
中新社北京10月31日电 题:西北农民马慧娟:用手机敲出百万字作品的“拇指作家”
中新社记者 张蔚然
上篇 | 游客遭“野导”群殴:景区不能野蛮生长